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
今天给各位分享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哀莫大于心死什么意思?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是再大的哀伤也大不过心死了。所谓“心死”就是指心如死灰,人虽然活着,心却就像一滩毫无生气的灰烬一样,思想和意识变得异常混沌,对自己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已无动于衷,毫无感觉,简言之,就像是一个活着的“死人”,或者是行尸走肉。人大凡到了这样一种地步时,精神的彻底崩溃、心情的异常沮丧、意志的完全消沉,都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因此,再大的哀伤也大不过心死了。
“悲莫过于无声”的意思是说,再大的悲哀,也大不过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的无声无语了。人只有悲痛到了极致的地步程度时,才会欲哭无泪,欲说无声的。人如果悲痛到了这种境地时,会因为过于巨大的痛苦,而导致说不出一句话来,只能用无声无表情来表达了。可见,悲痛已经到达了极点了,还会有什么样的悲痛,能让人到了说不出话的无声模样,更令人感到痛苦悲伤万分的呢?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
哀莫大于心死是一句汉语成语,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读音:āi mò dà yú xīn sǐ。
示例: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心已经死了。我不该再到你们公馆里来,打扰你们。”
扩展资料:
“哀莫大于心死”出自于《庄子》,《庄子》的成书过程如下: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除内八篇外都是后人所作。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又发展了新说。
他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批判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庄子全书以超越精神、博物审美、批判思维为其特色。
成玄英云:庄子“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故王叔岷先生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在晋代郭象注。
庄学是庄子学派的简称。庄学是研究庄子其人、《庄子》其书、庄子其思想以及《庄子》文学性、艺术性等的一门学问与哲学流派,其研究者、传播者被称作庄学家。具体参见《庄子学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哀莫大于心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
哀莫大于心死的古意为最悲哀的莫过于人没有思想或失去自由的思想,这比人死了还悲哀。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译文:最悲哀的莫过于人的没有思想或失去自由的思想,这比人死了还悲哀。
现代意义: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悲哀的程度比心死还重。
示例:在他看来,哀莫大于心死,痛莫大于群亡。
扩展资料
哀莫大于心死的近义词:
一、心灰意冷
释义: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形容失望已极,失去了进取之心。
出处: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流亡》:“L先生大为心灰意冷,法西斯的气概顿然消失,披发入山去做和尚去了。”
二、心如死灰
释义: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出处:巴金《家》二十:“我纵然心如死灰,也难把往事轻易忘记。”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