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从高到低 春秋时代五种爵位
五等爵位指的是公、侯、伯、子、男等五种爵位。爵位又称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的爵位因为时代不同,会有些许差别。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其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公爵:是指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
侯爵: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爵:关于伯爵在史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在一本《逸周书》则认为,率领众人顺天时耕作,或者治理封地,或者以诸侯之长的身份辅佐国君,称为伯。伯爵朝见天子时,要手执躬圭。
子爵和男爵:爵和男爵其封地、宫室、车旗、衣服、礼仪都是以五为节。子爵信物为谷璧(玉璧),男爵为蒲璧(玉璧)。据说,子原来是个姓,是上古时期很古老的部落。源于殷商帝王家族"好"氏,商王朝国姓殷,别姓子。男,担任、担当的意思,受王命治理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