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目标是谁,下一个目标是谁提出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下一个目标是谁,以及下一个目标是谁提出的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在希特勒的计划当中,如果击败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对于任何一个曾经走上过较高地位的领导人来说,他们的目标绝对不仅仅止于自己所创造的一些成就。如果有机会重来,或许他们也会想尽办法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不断的前进。而对于国际上大部分人有实力的人来说,他们所能想象到的也仅仅只是去占领更多的土地,让自己国家的疆域变得更为辽阔,并且以一种较高姿态占领世界,让别人对他俯首称臣。
而在这其中,野心最大的或许就是希特勒,或许在一些人的心目当中,他仅仅只是一个矮个子的领导人,实际上,相比于他身体上的一些弱势,他本人的领导才干能力才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在很多历史记载上,可以发现希特勒本人在自己较有优势的阶段会制定很多的计划、蓝图,明白自己要去攻打哪个国家?对于攻击苏联,他确实在当时还制定了比较周密的计划,甚至考虑到当时苏联的国情以及其他方面认为自己有胜利的可能,最后也是集结了很多力量。
当然最后的结局我们也都知道,他确实是失败了,但也给苏联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只是也没有任何的作用。今天不讨论苏德战争,而是讨论,如果按照他的蓝图,在战胜苏联之后,他到底会选择继续攻打哪一个国家?相信大家也是非常的好奇。
希特勒下一个想要攻打的目标应该是英国,为什么这样说?
英国我们首先想到的绝对是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都有位置的国家,各个国家对于他的的看重程度也越来越大。对于德国来说,关于一些生产资料或者其他类型的东西,还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当时希特勒本身的军事能力较强,而我们也都知道军事能力在国际场合确实有一定的话语权,当希特勒认知到自己有能力将英国侵略的时候,必然会选择这样的方式。
其他国家没有威胁力,不足以让希特勒动心;虽然在我们看来苏联仅仅只是国土面积大,但实际上它所积累下来的军事能力也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德军能将苏联打败的话,其他国家更不会是他们的对手。特别是在战争胜利之后信心高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激情昂扬之际,作战能力更强。
英国实力不强;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它的发展也比较迅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也在被验证。自然而然,一旦希特勒攻打了苏联并且取得胜利,那么下一个找到的目标必然是英国。虽然当时它本身的工业发展比较迅猛,但是实际上军事能力还是较弱。如果不是处于一种中庸的状态,那么必然会被希特勒占领。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考虑到或许希特勒认知到自己本身的经济能力、政治能力、军事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如果真的将苏联攻打下来之后,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军事能力有可能被消磨,毕竟苏联并不像我们所想的仅仅只是一个小国家。
在两个国家战争过程之中,所要消耗的人力、军力也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或是在这之后,他就不太愿意将视野放在较大国家,毕竟有可能失败。而我们上面所说的英国,或许在集全国之力之后还有可能卷土重来,那么对于希特勒也有一定的威胁。
这时候希特勒就有可能将视野放在小国上面,就像我们的印度一样。为什么是印度呢?因为印度本身是英国的殖民地。试想一下,如果希特勒将自己的事业放到了其他国家的殖民地事业当中,就会将矛头转向亚洲。在这个过程如果能够集结这些小国家进行一定的反抗,那么对于政治格局的改变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消灭了苏联后下一个目标是谁?
1936年7月底,德国伙同意大利公然违反国际法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得到英、法两国的纵容之后,希特勒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认为彻底解决奥地利问题的时机已经到来。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他的总理府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高级秘密会议,应召参加会议的只有德国作战部长、外交部长和三军总司令等五人,他们是:德国军事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冯·勃洛姆堡元帅、外交部长冯·牛赖特男爵以及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上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空军总司令戈林上将。
这是希特勒第一次在会议上就其未来的侵略扩张计划及战争的总体战略构想,作了全面、系统而又详细的发言。会议由希特勒的军事副官霍斯巴赫上校担任记录,并在会后整理出一份绝密备忘录。该备忘录于二战后为盟军所查获,经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确认,作为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罪证,通称为《霍斯巴赫备忘录》。
根据备忘录的记载,希特勒认为德国的前途完全决定于如何解决生存空间的需要。要解决生存空间问题,首先要向欧洲发展,而不是到海外去寻找殖民地。《霍斯巴赫备忘录》的核心内容是“先大陆,后海洋”的“三部曲”:第一步,建立一个“大德意志”作为核心,主要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北部的但泽走廊;第二步,打败法国,消灭苏联,夺取欧洲大陆霸权,作为称霸世界的基础;第三步,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之后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军事部署与战时政治需要都按照“三部曲”进行。
希特勒在会议一开始就开宗明义,要建立一个包含所有日耳曼人的大德意志帝国,称 “纳粹德国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为拥有8500万人的德意志种族,谋求其安全、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空间”。 断言,现在的空间划分状况“对维持目前水准的德意志民族构成极大威胁”,而且德意志民族“比其他民族更有权要求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德国的未来最终取决于解决空间之需”。
希特勒强调,德国问题“只能在欧洲去寻找必需的空间……而不是到海外去寻求”。告诫与会者: “任何空间的扩张只能在打破抵抗和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进行……过去和如今都不存在无主的空间”,“对德国来说,问题是在什么地方投入最少的力量而获得最大的利益”。
这些讲话内容基本上都是《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中的论调,区别就在于他现在是以元首的身份,把它们作为帝国的根本政策加以全面的阐述。
按照希特勒的德国要获得的“更大生存空间” “只能在欧洲去寻找”的理论。他又分析了德国在欧洲夺取“生存空间”时,必将会遇到的敌人,指出“德国的政策必须把两个仇敌——英国和法国考虑在内,因为它们把屹立在欧洲中部的强大德国巨人视为眼中钉。”在希特勒看来,日耳曼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北欧、西欧的英国、法国、瑞典、德国人等)都属于雅利安人,都是“高尚的纯种”民族,高贵的神族后裔,而生活在东欧、南欧的包括斯拉夫人在内的其他种族都是“劣等民族”。这些“劣等民族”却占据了东欧、南欧的肥沃土地,纳粹德国只有以武力消灭他们,才能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希特勒之所以能够上台,根本原因是德国民众痛恨《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不仅将战争责任全部推给德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偿,还割让了德国13.5%的领土和12.5%的人口,剥夺了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分配。
当时,奥利地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希特勒认为纳粹德国必须将德意志种族 “从劣等民族的奴役下解救出来”,因此他强调:“任何情况下,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推翻捷克,与此同时推翻奥地利,以便在可能向西方发动进攻的时候消除侧翼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先是打着“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幌子吞并奥地利,又通过“慕尼黑阴谋”强占了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捷克斯洛伐克,欧洲的大门就等于彻底敞开了:向东既可以进攻苏联,向西又可以进攻英、法。顺利地迈出了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此时,在欧洲,挡在德国扩张路上的敌人主要有三个:英国、法国和苏联。基于对英、法两国战略行动的准确预判,希特勒一开始就将进攻方向定为波兰,强调“必须采取闪电般的速度”。但德国要想完成最终占领东欧的目的,则必须征服英、法,消灭苏联。
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国军队全线越过波兰边界,发起闪电突击战。9月3日,英国和法国都对德国正式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号称欧洲最强大的法国陆军直到德军将战火烧向法国时才有所行动。可不到6个月时间,法军就遭到惨败,法国宣布投降。
法国投降了,希特勒在静候着英国人伸出媾和之手,让他能腾出手专心对付强大的苏联。但英国人未如希特勒所愿,让他白等了一场。接替张伯伦的丘吉尔告诫英国人民:“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鲜血、艰辛、眼泪和汗水。”算是对希特勒等待的回应。
由于英国与欧洲大陆有一水之隔,英国皇家海军又太过于强大,德国海军没办法保证登陆,只能出动强大的空军对英伦三岛实施狂轰滥炸,让英国人不敢再上踏欧洲大陆。
如此一来,就剩下一个苏联了。而要实现“夺取欧洲大陆霸权”,获取 “更大生存空间”,只有将强大的苏联消灭掉。同时,希特勒相信只要苏联被击跨,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
1940年7月,进攻苏联的议案正式提上了日程。巴巴罗萨计划的制定,是基于苏联红军在1939—1940年间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显现了当时红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希特勒认为苏联内部已经腐败,只要几个月便能取得胜利,因此连冬季的配备都不需准备。
希特勒已经自信到开始设想苏联被消灭之后的行动了。苏联灭亡后,德国就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接下来的计划就要与英美展开海洋争霸。为此,参谋部又按希特勒的要求,制定了一个名为“费利克斯”的计划,该计划是要在征服苏联之后,借道西班牙,进攻直布罗陀。1940年12月,希特勒急不可耐地对时任西班牙外交部长拉蒙·塞拉诺·苏涅尔说:“我已决定进攻直布罗陀。我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就差开始了,也必须开始。”
希特勒幻想着消灭苏联之后,派遣7个德国师经西属殖民地摩洛哥夺取英属直布罗陀,打通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联系。接下来,德军还要夺取地中海战略要地马耳他、塞浦路斯乃至埃及苏伊士运河。
巴巴罗萨行动前半年的进展异常顺利,进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德军统帅部揣摩到希特勒的心思,已提前制订与美军作战的计划,打算在1941年秋轰炸美国东部城市。1941年9月25日,希特勒对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说,一旦德军结束“俄国战事”,就“打算对美国采取有力的行动”。 德军计划先占领亚速尔群岛、非洲西海岸、冰岛乃至巴西等战略要点,作为由此进攻美国本土的基地。
美国情报机曾在巴西截获的一个德国秘密邮袋中,发现了一张秘密地图,从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纳粹打算把14个南美国家合并为5个附庸国,使拉美地图彻底改头换面。党卫队头子希姆莱就声称:“到战争结束前,当苏联最终精疲力竭并被铲除,而英国和美国再也经不起战火,到那时,我们面临的任务将是建立全球帝国。在这一战争中,我们将把自1938年以来所征服的一切牢牢掌控在手里,并将其并入大日耳曼帝国。战争的目标是使德国成为一个全球帝国,战争的意义就在于此,不论它要持续多长时间,不管是五年、六年还是七年。”
由此可以看出,希特勒在欧洲大陆的主要战争目标,是在消灭了苏联并彻底征服其民族后,必将走向海外,投入疯狂的全球性殖民扩张。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希特勒低估了苏联人的抵抗能力和意志。美国珍珠港被偷袭后,没有马上找日本报仇,而是向德国宣战。希特勒的世界美梦,至此终结。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击败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呢?
苏德战争爆发后,历来对苏联持仇视态度的大英帝国,却在自身遭受纳粹德国攻击的状态下,对苏联进行大幅度的援助。事实上,英国这样做并非帮助苏联,而是挽救自己。
因为,纳粹德国的野心太大了。
纳粹德国的野心
对于资本主义帝国来说,市场是十分重要的。而二战前夕,全世界几乎都为英法美所瓜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所谓“大英帝国无落日”,法国则称雄非洲和越南,美国此时仗着自己是美洲第一强国,渴望独吞拉美。
而德国和日本同样需要市场,因此日本打起了中国的主意,德国则考虑拿到英法的大部分“家产”,并打垮美国。
因此,1941年6月,希特勒选择对苏联动武。此时日本在中国已经处于长驱直入的状态。因此希特勒计划:攻打苏联,只要纳粹德国夺下高加索地区,凭借高加索地区所带来的能源,就可以将战线推进。
同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并在之后横扫英法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一定意义上,日本的这一行为,也算是对纳粹德国东征苏联的一种呼应。如果双方战线推进顺利,德军和日军,将会在印度会师。
会师印度的意义
对于二战战场来说,印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英国来说,印度是英国的生命线。如果印度陷落,英国军队必将出现士气低落的情况,而英军士气如果瓦解,必然影响之后的战局。
而对于远东战场来说,印度一定意义上,是英法反攻日本的战略后方,如果印度丢失,这一计划将无从谈起。并且,如果印度丢失,中国战场所需要的战略物质也将无从获得。
因此,一旦让日德联军在印度会师,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英国积极支援苏联抵御德军的原因之一。毕竟,一旦苏联垮了,印度只怕也很难守住。
而当苏联、印度都倒在德国脚下以后,英国本土陷落,也只是时间问题。此时亚欧大陆基本上已经被纳粹德国和日本所掌控。
到时候,日德联军必然会对美国发动进攻:日本骚扰美国的西海岸,而德国攻击美国的东海岸,孤立无援、两线作战的美国未必会坚持太久,二战的结果,也会出现改写。
不过,尽管纳粹德国的计划很完美,但是,苏联挡住了德军,中国挡住了日军,希特勒的美梦碎了。
希特勒的计划中,击败苏联之后,下一个目标是谁?
其实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历史依据可循,只能进行猜测。在我看来,如果说当初希特勒打败了苏联以后,他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会转头回来去攻打英国。因为在很多人心中目当中都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希特勒放着英国不打反而去打强大的苏联?这其中主要是因为苏联的存在,其实是德国的一个威胁,因此英国德国要打下来,苏联德国同样打下来。
当初仅仅开战没有多久,这个时候的英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城市被德国的铁骑所踏灭。而作为除了德国以外欧洲的一个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它自然不会看着德国把自己周边的国家全部消灭以后再过来打自己,它肯定不会无动于衷。所以说苏联和德国之间的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很早以前苏联就已经在自己的东部战线布置了许多兵力,为的就是跟德国的这一场开战。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当时德国没有选择把英国打下来,而是直接去打了苏联。因为苏联和德国之间的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德国将苏联这一心中的隐患先解决掉以后,德国才能够放下心来去解决欧洲的其他国家。所以说,一旦当时希特勒将苏联打败以后,他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转头回来继续攻打英国。因为在欧洲能跟德国对抗的其实只有苏联,像英国这种国家虽然说也很强大,但是德国想要打英国,英国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
并且英国作为当时的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德国一旦将英国打下来在占领了英国以后,德国无论是从它自己的运输上还是对于殖民地的占领上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也是德国肯定不能放过英国的原因。只可惜德国在苏联这里打了一场败仗。
击败苏联后在希特勒的计划中,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为主的法西斯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惨烈的战争,而在德国这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是由希特勒所领导。在希特勒的带领之下,德国在世界上的名声越来越大,并且在希特勒原有的计划中,在德国家苏联击败之后,希特勒下一个目标就是中东地区,尤其是当时的伊朗。因为当时希特勒想的是在击败苏联之后,然后再占领伊朗,进而继续南下到达印度洋和当时的法西斯国家日本会和。
但是希特勒在高加索战役中并没有战胜苏联,所以说希特勒的这一个理想的计划就成为了一个不能实现的计划。但是希特勒在高加索战役失败之后并不甘心,于是在1942年的时候,希特勒又做出了一个计划,而且这个计划是和当时的蒋介石有关的。希特勒在这个计划中准备让日本先假装投降,然后诱导蒋介石向当时的印度进攻,如果当时蒋介石答应了希特勒这一个计划的话,可能现在的局势就不是这样的了。后来蒋介石直接拒绝了希特勒的这个提议,因此后来希特勒的这一个计划又失败了。
希特勒想诱导蒋介石攻击印度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将英国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力给消灭掉,因为当时位于中东地区的几个国家都和德国有着合作的关系,比如:叙利亚、伊拉克等等。但是在1941年的时候,当时的英国、美国和苏联就在中东打压这几个国家,而伊朗和苏联是站在统一战线的,所以说如果要击败伊朗,就一定要将反法西斯势力消灭掉。
而就在德国向苏联发起进攻的时候,英国和美国也开始对中东地区的法西斯国家进行了镇压。后来因为德国在高加索战役中的失败,让希特勒放弃了对伊朗的想法。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