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有哪些,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心理疾病有哪些,以及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疫情之下容易有哪些心理疾病?
疫情之下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疫情给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不光是日常的衣食住行,还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彭国球表示,疫情之下,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三类。
第一,睡眠障碍。很多人因为疫情打乱了生活节奏,导致睡眠质量变差。也有人受到左邻右舍的影响,个人生物钟发生改变,睡眠节律打乱了。
第二,焦虑。疫情早期,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不太了解,产生了很多恐慌情绪。还有人因为面临失业、收入减少、孩子不能上学等原因导致焦虑。焦虑在情绪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心里不踏实、心情七上八下像“坐过山车”;很难静下心来,不能完全投入到工作中;身体方面出现呼吸困难、唉声叹气、肢体僵硬等情况。
第三,抑郁。特别是以前有过焦虑或抑郁的部分病人,在疫情期间复发,出现情绪低落、悲观绝望、食欲下降、体重下降、月经不调、大小便异常等症状。如果症状持续半个月以上没有好转,一定要到医院及时寻求帮助。
如何判断心理是否生病了?
彭国球表示,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层面。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所有疾病的治疗都与心理有关。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很多因素,因此值得大家关注。
生活中,很多人偶尔会出现睡眠不好、头疼、肩膀痛、胃肠不好、呼吸不畅等症状,但是体检却没有任何问题,这些多是由心理疾病导致的躯体化症状。此时需要通过明确的诊断,对心理状态做出较全面的评估,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自己和家庭成员是否存在心理疾病呢?彭国球指出,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自我评估,比如自己跟以往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跟周围人相比有什么明显变化?如果情绪、人际关系、性格、睡眠方面变化很大,出现发作性呼吸困难心慌等身体不适的症状,很可能是因为过度焦虑导致的身体反应。身体和心理是密切相关联的,大脑会影响人体器官的功能或状态,
正确认识三类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学院夏帆医师介绍,心理疾病大致有以下三类。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造成的心理疾病是患者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心理反射。”夏帆医师认为。“应激”的事件,通常是指相当危险或严重的事情,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家人分离、遭受挫折、意外打击、罹患不治之症、受辱、被盗、失火、天灾人祸、战争情境等。
夏帆说,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出现后,会引起人们的应激反应,即引起人们心理和躯体上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谎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恶心、尿急、颤抖等)。
适应不良反应
夏帆介绍,一般来说适应不良反应由患者的各种精神 *** 所引起,持续时间较长。其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因人而异。在同样的情景 *** 下,有的人适应很快,有的人适应较慢,有的人则根本不能适应,造成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不同人表现也有差异,有人以情绪障碍为主,表现为抑郁、悲痛、烦恼、焦虑、恐惧等;有的人以行为障碍为主,导致攻击性和反社会的行为。
轻度心理疾病
“其实,在平时最常见的如情绪波动、烦躁、焦急都属于轻度心理疾病范畴。”夏帆说,轻度心理疾病是指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力减弱和情绪失调。前者,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等;后者,如情绪波动、烦躁、焦急、抑郁等,睡眠障碍,如失眠、恶梦、早醒等。
记者 王伟 实习生 谭睿达
编辑:admin
有哪些心理疾病?
从小我们就听父母讲道理,上学之后我们就听老师讲道理,社会似乎处处充满了道理。小时候人们从不拒绝道理,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正是需要道理的时候。
但长大之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道理往往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特别是青少年,他们的逆反心理特别严重,不仅反对一切道理的灌输,还会反击对方,指责对方,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当我们成年之后,随着辩证逻辑思维达到成熟,对道理的反驳开始有了辩证的影子,即吸纳其有用的观点,而丢弃其落后的观点,从而达到有选择地听取他人教导的水平。
一般来讲,我们对他人的劝说、教导不会有太多反感的情绪,但是也要分情况,例如对方的年龄和身份、自己的心情、所处的情境等等。
如果对方是同龄人,那么对方的道理我们一般都听不进去,因为每个人都不希望同龄人站在长辈的高度来教育我们,如果是长辈教育我们,那我们也只能乖乖听着。
对方的身份也影响我们接受劝导的意愿,如果对方是自己看不起的人,我们就不会接受其观点。
如果对方恰好是我们所在领域中的佼佼者,那么即使对方趾高气扬,我们也能吸收到一些对我们有帮助的知识。
但生活中总有些人不会看别人的脸色,无论何时都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指导者的形象,这种特别喜欢给别人讲道理、做人生导师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他们之所以喜欢给别人讲大道理,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家庭。
他们的父母肯定经常把道理挂在嘴边,无论孩子取得成功或是遭遇失败,父母都要说教一番。如果遭遇孩子的反驳,他们便会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想不形成说教的性格都很难。
成年以后,他们以指导、说教的形象和他人相处,其实他们没有坏心思,而是性格使然。他们不会其他的相处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夸奖赞美别人,就会感到很不自在。
所以有这种习惯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在教育孩子之余,也要成为他们的朋友,陪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探索,教会他们如何与朋友相处,毕竟成年人都不喜欢听别人教育自己,即使是朋友也一样。
有些人的性格比较沉默,外界刺激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物,而是蕴含了深刻的意味。无论看到或者听到什么,他们都喜欢思考,而不是分享和感慨,他们希望弄懂事物背后的原理。
这样的人在与别人交流时总是不经意间流露出这种特点,给别人一种“教自己做事”的感觉。
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想要影响和控制他人,而是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性格,求知、探索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哪怕是与人交往时也不例外。
在人际交往中,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指向他人的,例如“自言自语”。
人们在讲话时,偶尔会进入一种状态,即不把话讲完似乎不舒服,说话的完整性在他们看来十分重要,他们比较注重说话的逻辑性,因此言谈举止间透出一种说教者的风采。
但其实他们并非是在教育别人,而是想把自己的故事和观点讲出来,即使听众忽略他们也没有关系,他们的目的仅仅是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并且讲述出来而已。
他们可能先天有着较强的语言天赋,对于讲话比较擅长或者有独特的兴趣,偶尔会滔滔不绝,不顾他人的感受,因此遇到这种人,直接忽略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安慰他人是一项人际技能,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安慰别人,只有那些内心温柔、比较无私的人才会去安慰别人。
在他人伤心难过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感同身受,顺着别人的埋怨安慰对方,有些人则倾向于摆事实讲道理,希望对方能够走出阴霾。
这两种人其实都是为了对方好,但对男性说教可能更好一些。
在女性伤心的时候说教只会导致更糟的结果,因为女性通常比较敏感,那样会让她们觉得你没有和她站在一边。
总之,喜欢说教的人并不都是坏心思,但过度的说教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为了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有这种习惯的人最好加以改正,以免遭人嫌弃。
精神分裂,抑郁症,焦虑症这些有什么区别?
精神分裂、抑郁症和焦虑症是三种不同的心理疾病,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它的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混乱、精神错乱、情绪不稳定等。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会出现精神错乱、思维混乱、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精神抑郁、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思维迟缓等。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的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定、紧张不安、容易疲劳、担心、焦虑、失眠等。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等。
总之,精神分裂、抑郁症和焦虑症是三种不同的心理疾病,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等。
心理学上,除了强迫症、拖延症,还有什么症?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
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三类。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具体指的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认知活动以及情绪活动与意志活动。
心理状态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心理活动。如认知过程的聚精会神与注意力涣散状态,情绪过程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的信心状态和犹豫状态等。心理特征是指心理活动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iknow-pic.cdn.bcebos.com/8694a4c27d1ed21b724a5094a16eddc451da3f3b"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8694a4c27d1ed21b724a5094a16eddc451da3f3b?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疫情期间人们会出现哪些心理疾病?
1.焦虑、疑病。表现为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感觉,而且会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病毒联系起来,怀疑自己生病,一部分人过于关注疫情相关消息,反复查看各种内容,加重了紧张、恐慌的情绪,甚至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
2.愤怒情绪。根据心理学上的“挫折-攻击模型”,面对疫情风险和各种压力,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我们更需要保护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冷静和克制,以“不信谣、不传谣”的心态,理性关注疫情状况。
3.低落、抑郁。受疫情影响的人们,会有情绪低落、甚至一度悲伤、绝望、难以感受到愉悦,当疫情影响到自己工作、家庭的重要事项时,就会更加沮丧。这样的表现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低落抑郁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紊乱,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4.盲目乐观。面对疫情,适度的乐观是必要的。但如果抱着“没听说周边有患者,自己不会被感染”的错误想法,产生盲目乐观情绪,甚至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就可能会增加自己和他人感染的风险。
如何自助与疏导?
(一)正视和接纳负性情绪
面对疫情,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我们要学会正视负性情绪,只有积极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对情绪进行调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持续存在且难以自我调节,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提示这些负性情绪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征兆,应积极主动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二)定时定量获取权威信息,科学看待疫情防控
通过官方渠道了解防疫信息、相关科学知识及疫情防控措施,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只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消息。
(三)重视提高免疫力的“三大法宝”
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是增强身体和心理免疫力的“三大法宝”
(1)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充足的饮水量。
(2)保证良好的睡眠。可以适当进食小米、红枣、莲子、香蕉、热牛奶等食物,或者在睡前做一些拉伸锻炼、听听音乐及阅读,有助于镇静安眠、提高睡眠质量。
(3)保持适当运动。如进行垫上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还可以跳健身操、转呼啦圈、踢毽子等。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大脑中的血氧含量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