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今天给各位分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
出自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扩展资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的用处在于,让人们去寻找天地的规律,为我所用,让自己在世间万物中更有竞争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主宰者,成功者。老子认识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给人们开出药方: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世间的事物都要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模仿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
一千多年以后,西方的达尔文通过研究动植物,得出一个结论:世间的万物都存在竞争关系,胜利者淘汰失败者。相对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在力量、智商等的竞争中,优胜者成王成侯,失败者成为贱民,吃不饱穿不暖,还有服不完的徭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第五章(1)神奇的自然界:橡树竟然会联合起来故意制造饥荒?
《道德经》第五章【第一句】: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1、
所谓的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假狗。
祭祀时,被供奉于香案,受人膜拜;
祭祀后,被遗弃在野地,任人踩踏。
所以,万物在天地眼中,就像是刍狗,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只是天理如此,命运使然。老子为什么h会这么说?
2、
有一个鹿与狼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
1906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了保护美丽可爱的白尾鹿,下令捕杀美国阿拉斯加州森林中的狼群。没想到,狼群灭绝后,鹿失去了天敌,开始大规模繁殖,数量直线飙升,几年之内就突破十万只。
十万只鹿每天浩浩荡荡地在森林里驰骋游荡,森林哪里招架得住?没多久就由于森林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爆发了一场大瘟疫。于是白尾鹿又开始大规模死亡,几年之后,只剩下四千只。
眼看着鹿群死气沉沉,濒临灭绝,总统罗斯福才如梦方醒。为了挽救这个悲剧,他不得不在白宫召开紧急会议,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四个字:
找回狼群!
多年以后,整个森林才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3、
所以,天地不是不仁,是不能仁。天地必须一视同仁,没有偏爱。
天地偏爱鹰,蛇就是受害者。
偏爱蛇,青蛙就是受害者。
偏爱青蛙,蚊子就是受害者。
偏爱蚊子,人类就是受害者。
再举一个有关人类社会的例子,在二十世纪中叶国际新闻有一篇报道:
有一位印度商人喜欢环游世界,在游历香港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华人喜欢吃田鸡(即青蛙)。
这不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吗?他觉得这是自己发财的机会。于是回到家乡一声号召,村民们纷纷放下锄头,去捕捉青蛙,他负责收购,最后再转卖到香港。当然,他作为“田鸡二手商”大赚了一笔。
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
几个月后,当地青蛙基本绝迹,蚊子失去了天敌,自然一片沸腾,开始四处肆虐。整个村子的人都被疟疾侵害,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最终,当地政府不得不从外地雇来青蛙大军,才勉强平息了这场生态失衡的战争。
4、
所以天地的偏爱,就是破坏自然规律,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而所偏爱的物种,最终都会像被父母过分宠溺的孩子一样,终究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天地不仁,乃是大仁。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不懂这个道理,妄想通过消灭天敌的方式来插手自然生态,结果事与愿违。或许你会说,不一定非要消灭天敌啊,我只是单纯的投喂和帮助那些珍稀的动物总可以吧?答案是:
不可以!
早在几十年前,德国的一批环保人士已经用他们的“同情心”上演过一场生态灾难。他们曾经因为不忍心看野猪在忍饥挨饿,所以每年都会去一片森林里投放大量的饲料,尤其冬天,整个野猪群的食物有40%都来自人类的饲料,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
几年以后,野猪的数量越来越多,完全超出了森林的承载能力。它们吃完地上的各种果实,就开始啃树木的幼苗,这种“断子绝孙”式的觅食方式最终把森林屠戮殆尽,以至于“后继无树”,最终野猪也因为缺乏食物开始大规模死亡。
实际上,经过千万年的演化,森林本身早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德国的这一片原始森林更加“智能”,智能到什么程度呢?它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竟然暗中操控山毛榉和橡树——每五年才结一次果,要知道其他地方的这两种树都是一年结一次果,为什么这个原始森林如此反常?其实原因很简单:
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少结果实,每年饿死一部分野猪,从而控制其繁殖数量,所以才会让所有的山毛榉和橡树联合起来故意制造一场又一场的饥荒①。
你能想象这是大自然有预谋有计划的一种自动调节模式吗?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阴符经》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精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②”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家们至今还没弄明白这篇森林中的山毛榉和橡树为什么能用根须通过地下的真菌群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违背植物生长的普遍规律,只能在实验室里对自然的伟大表示惊叹和敬畏,然后给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界系统网络勉强起了一个生物学的名称叫:
“营养级联效应”③。
可惜,许多动物保护主义者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往往会无视大自然客观的“不仁规律”,一味追求个人主观上的“审美道德”,结果弄巧成拙,铸下了难以挽回的大错。
所以老子才会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参考资料】:
1、彼得•渥雷本《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第十章:蚯蚓如何操纵野猪》
2、《黄帝阴符经•下篇》
3、肖恩•卡罗尔《生命的法则•第三部分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意思是老天并不仁慈,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此处“百姓”应指贵族与平民)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滋养着万物,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不求万物用草扎成的狗来表示祭拜他。所以天地不言仁,不争仁,滋养着万物,不求万物回报他。 圣人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为百姓做了事情,不需要百姓用刍狗那些来回报他,所以圣人不言仁,不争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回报。
赏析
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这个轴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
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这个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不仁义,将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当做草做成的狗一样,地位无足轻重,可随意拿捏。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里面的言论,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道德经的主要思想,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人并没有现在的现代科学体系,他们对自然世界都出于一种意识的探索,而作为几千年前的杰出人物——老子,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较为深刻,他凭借着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朦胧认识总结出来的一套思想体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经》。
而这句话中的“天地”就是指客观世界,“刍狗”指的是祭祀的时候用草做成的狗,可以说是毫无主权,没有自己的意识。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顾人情,就是老子这句话说想表达的思想,天地并不仁义,作为天下万物的主宰,他并不在乎万物自身的意志,视人命如草芥,将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看成用草做成的狗一样微贱。
对这个说法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之一就是说这样是不好的,因为世界上所有东西对于造物者来说,都是无足轻重的。这个世界的主宰——天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世间所有事物的生命轨迹。而另一种看法就说这样也挺好的,起码体现出了世间万物都是公平的,谁也不比谁高贵,都是被天地所主宰,没有自己的意志,众生平等。
用我们现在的思维来看这句话,这种思维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先进超脱的思想体系,但并不是用于科学异常发达的当下,一切顺应自然,顺应天意是一种懦弱,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手段、科学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未来,改变世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表达的是天地公平的观点。通俗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一种普遍的理解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老子《道德经》第5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做一下注解:
天地不仁这个不,是没有的意思,类似的词比如:不才(没有才能)。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无以自见。
仁仁慈偏爱。不仁,不是不仁不义的意思,而是没有偏爱。
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无所偏爱。老子认为天道是无为的,也就是顺任自然的,而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也都依照自然的法则运行着。天地只是自然的存在,并不会对某些事物有所偏爱、对其它事物又有所厌弃。
刍(chú)狗:古时候祭祀用的草扎成的狗。人们把草做成刍狗时,对它没有什么偏爱或重视;祭祀完了就扔掉它,也不是厌恶它或轻视它。完全是自然而然,没有半点个人情感,主观意愿在里面。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对万物无所偏爱,而任其自然生成或毁灭。同样,圣人不仁,是指有道的圣人对百姓无所谓爱与不爱,而只是任其自然休养生息。
橐(tuó)籥(yuè):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就是一种风箱。
犹,如同、好象
屈:竭尽,穷尽。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多言数穷:言,本意是政令举措。穷,困境。这句的意思是统治者政令频繁,只会加速败亡。
守中:中,通盅,也就是冲,就是第四章道冲的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也谈不上仁爱,更不会偏袒,它是客观公正的,任凭万物自生自灭,而不会妄加干预。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而不是妄加教导。天地之间,就像个风箱一样,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保持空虚,能量就可以无穷无尽,由于运动,使能量释放,宇宙万物形态因此发生改变。这一切,其实都是道在起作用。道的特性就是虚空,所以应该无为而无不为,不合乎规律的折腾只能使自己运气越来越差,不如保持虚静。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